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关于严格禁止乱收费用的若干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30 06:04:10  浏览:982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严格禁止乱收费用的若干规定

河南省政府


关于严格禁止乱收费用的若干规定
省政府


我省清理、整顿非商品收费的工作,经过各地、市、县和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但是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为了巩固和发展整顿成果,解决存在问题,保持市场物价基本稳定,维护广大群众利益,减轻企业经济负担,根据国务院《物价管理暂行条例》
和有关政策,现就收费管理中的若干问题作如下规定:
一、各级、各部门的各种收费,必须坚决按中央和省人大常委会、省人民政府的明文规定,以及各级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执行,不准任意更改。对于已经擅自增加的项目和提高的收费标准,要按省人民政府豫政〔1982〕67号文件精神认真整顿。应当取消的,要坚决取消;应
当降低的,要坚决降下来;确需保留的,要按物价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方可执行。今后各级、各部门一律不准擅自增加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
二、各级行政部门按规定收费的项目,要按收回工本费的原则制订收费标准;事业单位按规定收费的项目,要按“以收抵支,收支平衡”的原则制订收费标准,均不得从中盈利。
三、凡涉及每家每户和所有企、事业单位的收费项目增减或收费标准的变动,都必须经地区行署和市、县人民政府审查同意,报请省人民政府批准。对牲畜、大型农机具和电视机等家庭个人贵重物品登记发证,不准收费。
四、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城乡集市贸易管理办法》,严禁乱收费用。在城乡集贸市场上,只准按照“服务收费,不服务不收费”的原则,由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征收市场管理费,以及经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交易所收交易费。检疫部门按国家规定收取检疫手续费,其他任何部
门和单位均不准收费。 国营、集体和个体工商业者,凡领取营业牌照,并缴纳过牌照费用的,在城市、农村的街道、市场临时摆摊、设点或流动售货,而工商管理部门没有为其提供售货亭、台等服务设施的,任何部门不得再向其收取市场管理费。 市场管理费按交易额计征。交易额在十
元以上者,其收费标准为:工业品、大牲畜不得超过交易额的百分之一,其它产品均不得超过百分之二。交易额不足十元者不准收费。商品在未出售之前,市场管理人员不得强行收费,更不准以物抵费、重复收费。 市场管理费和交易费的使用原则,是“取之于市场,用之于市场”,必? 氚垂夜娑ǖ姆段褂茫坏门沧魉谩? 五、按照国家《森林法》规定,林业部门可对国有林场和集体林场按木材出售金额征收育林基金。农村社、队经营的集体林、承包给专业队、组、户的,亦应按国家规定缴纳育林基金。但农民在自留山、自留地和房前屋后栽种的树木、竹子及其制品,在集贸市场出售时不得征收育林基
金。 育林基金的征收范围,只限于木材,竹子和白腊杆;林产品只限于栓皮、香菇、木耳、木炭四种。凡木材、竹子、白腊杆已缴纳育林金的,其制成品不再缴纳育林基金。 征收育林基金由征收员持证件按规定执行,其他人员均不得收育林基金。
六、各部门、各单位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都要公布于众,接受群众监督。所有收费人员,必须佩戴明显工作标志(证章、袖章等),持主管部门发给的工作证件,严格按照收费标准进行收费,并开给收据。否则,群众和单位有权拒绝缴纳。 收费人员对违章者罚款,必须严格执行国
家政策,讲究礼貌,态度和蔼,不得任意处罚和加码。各部门的罚款收入,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均应全部缴当地财政,不得挪作他用。
七、凡违反本规定,擅自提高收费标准,自行增加收费项目,乱向群众和单位摊派费用者,其非法收入的款项,能退还的退还给本人或原单位,无法退还的缴当地财政;拒绝退还或不按期缴款者,由物价部门通知银行在其存款内强行划拨,并对违反本规定的直接责任人,根据情节轻重
分别给予批评、通报、经济制裁或必要的行政处分。 利用收费、罚款从中贪污、行贿受贿、敲诈勒索或对检举揭发人进行打击报复者,应区别情况,给予经济制裁、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八、对违反本规定的,由当地政府按照《物价管理暂行条例》第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条的规定进行处理,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应积极支持。
九、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非商品收费的领导和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刹住当前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开支的不正之风,维护人民群众的正当利益。
十、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1983年4月6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江苏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


江苏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



(1996年12月13日江苏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根据宪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的少数民族,是指本省行政区域内由国家正式认定的除汉族以外的各民族。
第三条 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少数民族公民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四条 民族工作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积极做好民族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事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少数民族工作,负责督促和检查本条例的贯彻实施。
第五条 地方各级国家机关应当经常对各族公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民族政策、民族团结教育。
新闻出版、影视广播、文化等部门应当做好有关法律、法规和民族政策的宣传工作。
各族公民应当互相帮助,加强团结,共同进步,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安定。
第六条 省和有一定数量少数民族人口的设区的市、县(市、区)、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应当有少数民族代表,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可以少于当地人民代表大会每一位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
第七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少数民族干部工作,有关部门应当制定计划,落实具体措施,选拔和培养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
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地方,其人民政府以及与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部门或者单位的领导成员中应当有少数民族公民。
第八条 国家机关录用工作人员、企业事业单位录(聘)用职工时,不得以生活习俗不同等为由拒绝录(聘)用少数民族公民。
第九条 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百分之三十以上的乡,可以按照规定申请设立民族乡;特殊情况的,可以略低于这个比例。
民族乡的建立,由省人民政府决定。
民族乡的名称,以地方名称加民族名称确定。
民族乡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中,应当尽量配备建乡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员。
第十条 禁止任何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禁止歧视少数民族。严禁在各类出版物、广播、电影、电视、音像、文艺演出和其他活动中出现歧视、侮辱少数民族,伤害民族感情的语言、文字和图像。
第十一条 少数民族公民受到歧视、侮辱,有权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应当依法调查处理。
少数民族公民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同时,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
第十二条 凡发生涉及民族关系的事件,当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依法妥善处理。
第十
三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应当充分考虑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生产和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
少数民族在国家的帮助下,应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第十四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分配扶贫资金和物资、开展科技扶贫、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等方面,应当对少数民族提供优惠条件;对少数民族中的贫困户,应当在生产和生活等方面优先给予照顾和救济。
第十五条 民族乡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在核定民族乡财政收支基数和编制财政预算时,应当给民族乡安排一定的机动财力,乡财政收入的超收部分和财政支出的节余部分,应当全部留给民族乡周转使用。
民族乡财政发生困难时,省、设区的市、县(市)财政应当适当给予补贴。在分配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和其他专项资金时,应当照顾民族乡和少数民族人口占百分之三十以上的民族聚居村。
第十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扶持下列企业发展生产,解决困难,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民族乡和少数民族人口占百分之三十以上的民族聚居村办的企业;
(二)少数民族职工占百分之三十以上的企业;
(三)少数民族投资额占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企业;
(四)以少数民族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家确定的民族用品生产定点企业及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经营和饮食服务的国有、集体企业。
第十七条 对第十六条 所列企业,金融部门应当在信贷资金上给予支持,财政部门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和条件,给予贷款贴息。
对第十六条 所列企业纳税确有困难的,税务机关应当依法给予减税、免税照顾;财政部门可以按照其上交所得税的一定比例予以返还。
第十八条 国家投入给少数民族的各项扶持专项资金和临时性补助专款,应当及时到位,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扣减或者挪用。
第十九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外省少数民族公民在本地兴办企业或者从事其他合法经营活动的,应当提供便利条件,予以支持,保护其合法权益。同时,应当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教育和管理。
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应当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服从当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管理。
第二十条 在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民族学校,其审批程序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辖有民族乡的或者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设区的市、县(市),在安排教育经费、配置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等方面,对民族学校应当给予适当照顾,帮助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民族学校的民办教师经考核合格后,应当优先转为公办教师。
第二十二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帮助少数民族公民接受教育。
普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对少数民族考生可以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高等学校在招收新生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少数民族考生给予适当照顾。
第二十三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少数民族开展具有民族特色和健康的文化、艺术、体育活动。
第二十四条 少数民族公民有保持或者改变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
宾馆、旅社、招待所及其他公共场所,不得以风俗习惯和语言不同为由而拒绝接待少数民族公民。
第二十五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清真饭店、清真食品网点建设纳入城市商业网点建设规划,合理布局,满足清真食品供应的需要。拆迁清真饮食供应点房屋,应当不低于原使用面积,就近安排,保证其正常经营。
第二十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商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清真食品生产、经营行业的管理和服务。
第二十七条 凡经营清真食品的厂(车间)店(摊),一律悬挂清真标志牌。清真标志牌由省民族事务部门统一监制,由当地商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民族事务部门发放。清真标志牌不得转让、借用或者伪造。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销售假冒的清真食品。
第二十八条 清真食品的生产和主要制作人员中,应当配备有关少数民族的人员。
定点的清真食品单位不得随意改变其生产经营方向,确需改变的,必须事先征得当地民族事务部门的同意。
第二十九条 对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人员较多的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应当设清真灶。没有条件设立的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发给清真伙食补助费。
接待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的宾馆(饭店)、医院,应当设清真灶,或者配备专用的清真炊具、餐具,设清真席。
第三十条 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具有特殊丧葬习俗的少数民族妥善安排墓地,并且采取措施加强少数民族的殡葬管理和服务;对少数民族公民自愿实行丧葬改革的,应当给予支持。
第三十一条 地方人民政府在少数民族的主要传统节日期间,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对有关少数
民族职工放假并照发工资;对其特需商品的供应,应当作适当安排。
第三十二条 少数民族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其合法的宗教活动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少数民族公民信仰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少数民族公民。
禁止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心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第三十三条 对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集体或者个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获得全国和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先进称号的个人,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享受优惠待遇。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条 规定,由有关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没收并妥善处理有关制品,处以五千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责任人,责令其作出补救措施,并视其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国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 规定,对处理不及时或者处理不当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当地或者上级人民政府给予有关人员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 规定,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查处。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其他有关规定的,有关部门应当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由本单位或者上级部门给予直接责任人批评教育或者行政处分;给少数民族公民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法定期限内依法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九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爆物品等五大重点行业认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规定》的通知

山西省忻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爆物品等五大重点行业认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规定》的通知

忻政办发[2007] 8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单位:
现将《忻州市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爆物品等五大重点行业认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O七年五月二十八日



忻州市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爆物品等五大重点行业认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规定

第一条:为认真搞好全市在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爆物品等五大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有效地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煤矿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中发现下列八类煤矿必须立即关闭:
1、非法矿、已吊销证照并确定关闭但尚未按照“六条标准”实施关闭的煤矿;
2、证照不全或者过期、停产整顿未经复产验收擅自组织生产的煤矿;
3、超层越界、 超定员、超能力、超强度组织生产,以及以掘代采的煤矿;
4、私自采购、存储、使用非法火工品的煤矿;
5、新建煤矿边建设边生产、改扩建矿井在改扩建区域生产,或者在其它区域生产超出安全设计规定的范围和规模的煤矿;
6、三个月内2次或者2次以上发现有重大安全隐患,仍然进行生产的煤矿;
7、一个月内3次或者3次以上发现煤矿企业未按国家有关规定对井下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或者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的煤矿;
8、国家和省其它规定明令要求关闭的煤矿。
第三条:在煤矿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中发现下列七类煤矿必须立即停产整顿:
1、《煤炭生产许可证》登记能力在60万吨/年以下未按“一井一面、两掘”要求布置生产的煤矿,必须在自查自纠阶段停产整顿、予以纠正,关闭多余的采掘工作面;
自查自纠结束后,在省、市、县三级政府组织的检查、抽查、督查中发现未纠正或者密闭不合格、弄虚作假的煤矿立即予以关闭;
2、劳动用工管理混乱,劳动用工登记备案率、劳动合同签定率、职工工伤保险率、全员培训率达不到100%的煤矿;此类煤矿一经发现,由劳动部门责令停产3—6个月;
3、从业人员未按规定经过培训合格具备井下资格即组织该类人员下井的煤矿;此类煤矿一经发现,由劳动部门责令停产3—6个月;
4、没有为下井人员全员配备自救器或者入井人员未佩带自救器的煤矿;此类煤矿一经发现,由煤炭、煤监部门责令停产整顿1—3个月;
5、通风系统不完善、无风微风作业的煤矿;此类煤矿一经发现,由煤炭、煤监部门责令停产整顿1—3个月;
6、资源整合煤矿主体尚未明确、该关闭的多余坑口未关闭。此类煤矿所有参与整合的井口必须全部拉倒井架、拆除设备、封闭井口、停止供电,否则取消资源整合资格,予以关闭并按规定给予经济处罚;
7、国家和省其它规定明令要求停产整顿的煤矿。
第四条:非煤矿山企业有下列五种违法行为之一的,依法责令停止建设或停产停业整顿,并依法予以经济处罚:
1、未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的;
2、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不落实,安全生产隐患不消除,导致发生重大事故的;
3、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继续进行生产的;
4、未按国家有关规定实行安全设施“三同时”,擅自进行建设和生产的;
5、违反国家和省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生产的。
第五条:整顿采矿秩序,消除事故隐患。在非煤矿山企业的隐患排查中,对下列五类非煤矿山企业,依法取缔并实施关闭:
1、非法开采的非煤矿山;
2、违反有关法律规定,拒不进行停产整顿或停而不整,仍然擅自进行建设或生产的非煤矿山企业;
3、整顿后仍不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条件,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非煤矿山企业;
4、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严重污染环境的非煤矿山企业尾矿库;凡是服务年限到期的尾矿库一律不得超期运营,必须实施闭库重新选址建设新库。
5、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应当实施关闭的非煤矿山企业。
第六条: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有下列行为的,必须依法予以关闭:
1、未经许可,擅自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运输的;
2、经停产整顿后,仍然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
第七条: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有关规定,存在下列行为之一的,必须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依法予以经济处罚:
1、未经批准,擅自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新、改、扩建的;
对此类企业要责令其停止违法建设,依法予以经济处罚,并对建设工程符合要求的,责令其限期补办相关手续;
2、重大危险源未进行评估、监控;对压力容器未按期检测检验的;
3、未按规定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员;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未经培训,取得安全资格证的;
4、安全生产条件降低,生产经营过程中“三违”现象严重的。
第八条:要依法取缔非法制造、买卖、储存、运输、燃放烟花爆竹的企业和黑窝点,并没收非法所得;要严厉打击违规使用氯酸钾生产烟花爆竹行为;对安全条件严重下降或存在严重“三违”和“三超一改”现象的,要立即责令停产整顿,依法予以经济处罚,对经停产整顿后,仍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的,要提请发证机关,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
第九条:依法打击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民用爆炸物品活动,对未经许可生产、销售、购买、运输民用爆炸物品或从事爆破作业的行为,要责令停止非法行为,没收非法所得;对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或在生产、销售过程中,违反作业规程,违反劳动纪律的企业,要立即责令停产整顿,并依法予以经济处罚。
第十条:对以上关闭、停产、停业整顿的企业,除实施本规定的处罚外,还要依照国家和省人民政府公布的规定予以相应的经济、行政、刑事处罚。在隐患排查治理期间,凡发生事故的生产、经营企业,对企业在经济上一律按上限处罚;对企业主要责任人在经济、党纪、政纪上一律加重处罚;触犯刑事的,一律追究刑事责任。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